原標題:《關于加強信用信息共享應用推進融資信用服務平臺網絡建設的通知》專家解讀之二|夯實共享根基,高標準建設融資信用服務平臺網絡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銀保監會辦公廳聯合發布《關于加強信用信息共享應用推進融資信用服務平臺網絡建設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再次對構建全國一體化融資信用服務平臺網絡進行系統安排,有助于夯實各級主體責任,加快工作步伐,切實服務中小微企業融資,服務助企紓困。
一、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黨中央、國務院歷來高度重視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特別是新冠疫情反復多發的情況下,市場主體困難明顯增加,相關政策密集出臺。
2021年底,為加強涉企信用信息歸集共享、緩解中小微企業融資難題,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加強信用信息共享應用促進中小微企業融資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4月7日,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銀保監會辦公廳聯合發布的《通知》是對《實施方案》的貫徹落實,再次對構建全國一體化融資信用服務平臺網絡進行系統安排。
4月1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發布,再次提出形成覆蓋全部信用主體、所有信用信息類別、全國所有區域的信用信息網絡。
密集的政策發文推進信用信息共享,服務中小微企業融資,彰顯了黨中央、國務院及相關部委對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的決心。
特別是在4月6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時提出增加支農支小再貸款,用好普惠小微貸款支持工具,用市場化、法治化辦法促進金融機構向實體經濟合理讓利,推動中小微企業融資增量、擴面、降價。
《通知》要求建立健全的“融資信用服務平臺網絡”有望成為助企紓困的工具平臺,也將成為用市場化、法治化辦法促進金融機構向實體經濟合理讓利的載體。
二、信用信息共享成為破解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的重要抓手
數據顯示,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連續四年實現高速增長,截至2022年2月末,貸款余額19.67萬億元,同比增長22.16%,較各項貸款增速高11.15個百分點;2022年前兩月新發放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利率5.57%,自2018年一季度以來保持穩步下降態勢,已累計下降2.24個百分點。
成績有目共睹,然而,普惠金融與傳統金融服務相比,無論是從規模還是覆蓋面等方面來看,仍然存在較大差距。從全國范圍內徹底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融資煩的問題仍然任重而道遠。
不可忽視的是,中小微企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2021年,我國的市場主體1.5億戶中,中小微企業占比超過95%,最終產品和服務價值占GDP的比重超過60%,就業貢獻超過80%,營業收入和利潤總額占比分別超過60%和50%,稅收貢獻也超過50%。這些數據說明穩住占比95%的中小微企業對于穩住宏觀經濟大盤的重要性。
但我們也看到,中小微企業融資滿足度還不高,獲得信用貸款的難度更大,更多融資要依靠抵押擔保。許多企業反映缺乏抵押物是融資難的主要癥結所在。因此不僅中小微企業貸款難,銀行也存在放貸難,即缺乏有效手段對沒有抵押物的企業進行信用識別。
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一直是世界級難題,必須平衡好“加大支持力度”與“有效防范風險”之間的關系,其中關鍵在于解決銀企信息不對稱的問題。
近年來,我國在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方面進行了大量實踐和探索,取得了非常明顯的成效,也總結出了成功經驗——加強信用信息共享,構建全國一體化融資信用服務平臺網絡。這是解決“缺信用、缺信息”難題的關鍵一招。這種基于“信用信息共享+大數據開發利用”的模式,彌補了金融機構傳統風控方式的不足,將具有四大優勢:
歸集更全面。近年來,各省區市政府做了大量的工作,歸集了權限范圍內能歸集到的所有信息。但是在地方調研時發現,有些數據是垂直系統管理,如果上級沒有下達明確政策,地方很難歸集?!秾嵤┓桨浮方鉀Q的就是中小微企業融資業務最急需的14大類、37項信息共享的問題。
來源更權威。根據《實施方案》要求,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人民銀行、銀保監會會同有關部門和單位建立健全工作協調機制。多部委、部門協同聯動,實現數據互聯互通,數據來源更加權威可靠,保障了金融機構數據使用的合規性。
畫像更精準。平臺歸集納稅信息、生態環境領域信息、不動產信息、行政強制信息、水電氣費繳納信息和科技研發信息等,對小微企業的信用檔案做了全面的補充,有利于構建更加精準的中小微企業畫像,充分發揮信用在金融風險識別、監測、管理、處置等環節的作用,幫助建立健全“早發現、早預警、早處置”的風險防范化解機制。
成本更低廉。與國際上金融機構需購買企業征信信息不同,我國通過加強信用信息共享,要求各級融資信用服務平臺按照公益性原則,依法依規向接入機構提供基礎性信息服務。大大降低了金融機構獲取中小微企業信用信息的成本,這將間接降低中小微企業的融資成本。
三、統籌四對關系打造高標準的融資信用服務平臺
經過20多年探索實踐,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已經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作為社會信用體系重要基礎設施的融資信用服務平臺也需要高標準建設、高質量服務,這主要體現在《通知》對四對關系的統籌:
一是數量與質量?!锻ㄖ芬蟆凹訌娡七M涉企信用信息歸集共享,確保按照《實施方案》明確的時限要求完成信息歸集共享任務?!薄秾嵤┓桨浮访鞔_要求擴大信息共享范圍。以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融資業務需求為導向,在依法依規、確保信息安全的前提下,逐步將納稅、社會保險費和住房公積金繳納、進出口、水電氣、不動產、知識產權、科技研發等信息納入共享范圍,打破“數據壁壘”和“信息孤島”。同時,《通知》要求“國家公共信用信息中心要強化國家平臺功能和服務能力建設,擴大公共信用綜合評價覆蓋面。各省級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牽頭部門要著力提升信用信息服務質量?!边@包括兩個方面:加強數據治理,持續改善數據質量,不斷提高數據準確性、完整性、連續性和時效性;多樣化數據應用方式,要根據不同數據特點,與金融機構多樣化共享數據,不限于原始數據、接口查詢、聯合建模、隱私計算等方式。
二是開放與安全?!锻ㄖ诽岢觥敖尤胧〖壒濣c的地方平臺要依法依規向金融機構充分開放信息”“鼓勵各級平臺采用聯合建模、隱私計算等方式與金融機構深化合作”“鼓勵省級節點和地方平臺與信用服務機構合作,提升數據清洗加工能力,創新開發信用報告、信用評價等標準化產品供金融機構使用?!边@些開放性合作,有利于金融機構多樣化合規利用數據,也有利于培育專業市場化信用服務機構發展,提高我國本土信用信息服務機構的服務能力。同時,《通知》再次強調“切實加強信息安全和主體權益保護”,明確了各省級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牽頭部門要指導轄區內各級地方平臺加強信息安全和主體權益保護,要組織做好省級節點管理工作。要求“銀行與第三方機構合作處理信息時,要依據'最小、必要'原則進行脫敏處理,防范數據泄露風險?!贝髷祿r代,社會各界對信息安全與隱私保護高度關注,突出強調“保障信息主體合法權益”,是平臺可持續發展的前提。
三是“總對總”與省級樞紐。建設全國一體化融資信用服務平臺網絡,并不是推倒重來、搞重復建設,而是充分整合利用現有資源?!锻ㄖ诽岢?,國家層面,國家公共信用信息中心要按照《實施方案》要求,加快與有關部門系統對接,實現“總對總”信息的機制化、高質量共享,并及時與地方共享。地方層面,各地要依托省級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建立國家平臺省級節點,充分發揮信用信息“上傳下達”樞紐作用。建好省級節點將成為構建一體化融資服務平臺網絡的關鍵抓手,依托省級節點,各省級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牽頭部門成為平臺聯通、數據歸集、服務質量提升等工作核心推動力量。
四是供給側與需求側?!锻ㄖ酚蓢野l改委和銀保監會聯合發布,從分工來看,國家發改委主要從加強數據歸集、提升信用信息服務質量等供給側發力。而各地銀保監局要發揮監管部門了解銀行的優勢,及時收集并反映銀行服務中小微企業的實際需求,推動各地更加精準、更加全面地歸集共享信息,優化數據交換方式,提升信用信息的可用性,為銀行提高中小微企業服務能力做好數據支撐?!锻ㄖ窂墓┙o側和需求側兩方加強統籌推動各級融資信用服務平臺高標準建設、高質量服務。(中國經濟信息社新華信用分析師 王勝先、楊晨、羨春明)